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福音评论 > 评论感想 > 正文

关于A·T力场的再讨论 by: 徐徐

2004年03月15日 评论感想 ⁄ 共 2865字 ⁄ 字号 关于A·T力场的再讨论 by: 徐徐已关闭评论 ⁄ 阅读 2,359 views 次

A·T力场的问题作为《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重点已经研究的很多了,但是我总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我再罗嗦几句。
在这个帖子里面,我试图在一个更广义的范畴内讨论A·T力场的产生原因、意义和其他相关的东西。但是本人学浅寡闻,希望各位同人多多指点。
关于交流的障碍
不如说是孤独感更直接些,但是又不准确,这种孤独不是过去就有的,较之于那个要后现代化的概念。应该是说交流方式的缺乏效率——比起人们对它的期待值,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人们有更多的心理感受希望诉求,而且也拥有了条件——物质的丰富,但是很难如愿。关于原因,就是人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对于“话语”的不同理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举烛”的类似典故。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被形象化的称为“A·T力场——心之壁”的东西,也是具有此类后现代内容的。崔建的“一切的语言都是障碍”是比较直接的描述。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深层次的思维面对无法表达的困境,更无从得到理解。村上春树称之为“所谓的理解不过是一系列误解的总和”。
曾经有人从生物学的角度讨论过这个问题,较之于低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人类的话语的确是缺少效率,它们甚至可以用生物电来高效的传递原始思维信号。但前提是它们的大脑极其简单。而人类只有在大脑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才是用电来联系的,在脑与脑之间是以经过编译的、可以表现出来的几种方式来表达信息。对于低级生物,是以数量——即群体智慧来弥补不足(高级生物也是如此)。但是这个数量是有极限的,当种群的数量超过这个极限时,种群便会分裂,新的种群便会诞生。因此低级生物的智慧不会达到很高的程度。这样看来似乎交流的效率和脑容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两个作为自变量形成了群体智慧的函数,这个函数一定会有极值。这么说来额外的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未来,似乎世界的混乱与不和就由此而来。
不管怎么样,进化中人类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就要因此而自己承担代价——忍受这种高贵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如此的强烈,注意区分的话,在音乐和文学中总能找到,在我来说,村上的《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一段最为到位:
“那时我懂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两个描述各自轨迹的孤独的金属块。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是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化为灰烬。”
A·T力场存在的意义
本着“存在即有意义”的理念,A·T力场就有着更深层次的必然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现实的困境。以上所述A·T力场的直接结果就是交流的障碍和孤独感,那么它们的意义亦即A·T力场的意义。
交流的障碍导致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使得思想不能完整的从一个头脑中复制到另一个头脑中,也就是完美的思想灌输和克隆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的教育被批评为填鸭式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培养出的学生并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还是有我们这些人在这里特立独行讨论还不被大众认可的动画,这就是了。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变形就如同DNA在遗传中的变异一样,是新的东西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的文明和科技才能不断的进步。这个应该是“A·T力场”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最为重大的积极意义了吧。
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来说,A·T力场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在论及自我意识时说:人可以通过将自己映射到作为媒介的客体上来主动深刻的理解自己。但是人不能只是追求在他人的心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外物的不断变化相对于自身而言是非常快速而无规律的,有如布朗运动一般的混乱。这样,一味的在外界寻找自我反倒会造成自我意识的迷失和不确定。而且这个寻找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旦遇到挫折或是不被周围人群认可就会彻底的失去自我意识。明日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人一定要不时的返回到纯粹自我状态来反省,以求保持自我。如同EVA的机体必须定期保养的情况。而恰恰是A·T力场产生的孤独感,使得无论个人是否认识到这点都要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定期进入到这种内省的环境,对于明日香而言,由于她对于外界认可的渴望过于强烈,而使她没有或是较少向内寻求自我,从而造成了悲剧的产生。
最后,A·T力场也不是牢不可破、不可逾越的障碍。“人基本上是孤独的,但是又可以通过孤独与人沟通。人们总是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的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村上春树)这种孤独的共鸣就是A·T力场间的中和抵消效应吧。只要这种孤独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找到相近频率(或是波长C=λf ^_^)就可以了,我相信就是这样的原因我们这两千多人才到这个研究站来的吧。
A·T力场与补完计划
按照SEELE的说法,补完计划就是将人类的A·T力场消灭,所有人失去固有形态后融和到莉莉丝的单体之中。是什么使得SEELE如此的偏激???就是因为对孤独感的恐惧,这种盲目的恐惧使得全人类无谓牺牲。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故事一开始就通过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不断的将观众导向这种恐惧,并且不断的暗示补完计划是多么的美妙。但是到了剧场版时真正的补完之后,真治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各种的“不喜欢”和“讨厌”铺天盖地而来。从而提出了“融和的心,会伤害自我”的结论,再次的证明了A·T力场的意义。这种避免说教,而采用类似实验的论证方式正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高明之处,我以为这也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魅力所在。
前几日看到有人在BBS上讨论,说是补完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死亡的束缚,是出于对个体生命力有限的恐惧使然。如果不能克服或是摆脱孤独感的话,即使是得到永远的生命,也将伴随这无尽的孤独生存着,而且这种孤独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增加。那么永生倒是这世上最为痛苦事情了。
“A·T力场”的相似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作为一个经典的艺术作品,它的魅力远远不在于它的帅哥美女的人物设定或是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他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
《新世纪福音战士》准确而深刻的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孤独、恐惧、绝望、无奈和彷徨。在动画领域内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但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历史中,《新世纪福音战士》只能算是小辈了。或者说这个正代表着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成熟吧。更进一步的,可能也预示着这个时代已经不可就药的落入了那种糟糕的境地了。
对于种种孤独、恐惧、绝望、无奈和彷徨表现的描写这是现代派文艺的特点。提到现代主义不得不说卡夫卡,这个人以擅长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而著称。同样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也大量的使用这种表现方式。在村上春树那里孤独感和悲剧意识一直作为主线而贯穿其所有的作品之中,对比村上春树可以更多的体会到《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内涵。
如果肯定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这种现代主义的属性的话,那么我以为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中来解析。否则,我们就是在把一部经典架空。

抱歉!评论已关闭.

EVA研究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