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画论坛我很少有耐心看完别人的长篇大论,但既是给icefire小姐的送别礼兼反EVA的最后一篇,我就破一次例,也算是表达一下对EVA的尊重。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请先做下面的选择题:
你对EVA的看法是: A 没意思
B 没看过
C 没感觉
D EVA是主流漫画之外的一朵奇葩,代表的是种前卫而富 挑战性的新观念,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是。。。
如果你选了A,B,C,祝贺你,这篇东西不必看了;如果你选了D,很遗憾地通知你,你正患着一种名为EVA狂热症的传染性精神疾病,虽至今还无痊愈的病例,但我已找到了新药方:手抄本文200遍。
下面该说正经的了,EVA是部很成功的漫画(商业上的),许多人看过之后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原来只是一团盲目的原生质,一种蛋白质现象,于是乎毫不迟疑的加入了EVA追随者的大军,事实如何呢?
现在的漫画里掺入了越来越多的边缘文化中的东西(以各位的视角为出发点),以同性恋为例,很多次看到数量巨大的关于BL的讨论,那在从漫画里接触同性恋之前,各位对它了解多少呢?这种题材是否适合漫画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人们为了对某事作出判断,必须知道有关它的基本事实。对事情作出自己的判断是现代人特有的乐趣,我就给大家一些事实吧:(未成年人请跳过)
在四千年以前,古埃及人把男性之间的性爱行为看作神圣的事情,传说中认为,霍禄士和塞特这两位大神有过这种行为。(蔼理士,第283页) 在古埃及的后宫,每个女人都有一个亲密的同性朋友。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古代的美索布达米亚,也有大量同性恋现象存在,并有许多男妓专门为同性恋者服务。在巴比伦的神庙,男妓聚集在特殊的妓院中,由教会实行监督,由主教负责管理。
拉丁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记载了青春期的同性恋现象,有专家认为,玛雅文明属于喜爱同性恋甚于异性恋的文明。玛雅的男孩在结婚之前,父母通常会给他安排一个男性玩伴 (男奴),以满足他的需求。玛雅人还认为,成人之间的同性恋是天性使然,难以改变,因而对同性恋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这200年间,希腊人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当一个少年接受完传统的基本教育之后,即被置于一个年长男子的羽翼之下,这成人被称为"爱者(lover)";少年被称为"被爱者(beloved)"
在战场上,同性之爱也得到赞赏。在不少战役中,斯巴达的军队都因士兵的这种"同性之爱"而赢得了战争。柏拉图对此曾作过如下评论:"一小群彼此相爱的士兵并肩作战,可以击溃一支庞大的军队。每个士兵都不愿被他的爱人看到自己脱离队伍或丢下武器,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受此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差劲的懦夫受到爱神的鼓舞,也会表现出男人天赋的勇敢。"著名的底比斯圣军,就是全部由一对对彼此相爱的士兵组成的。他们转战33年,立下辉煌战绩,最后才被马其顿帝国亚力山大大帝所击溃。在最后一次战役中,300名圣军全部光荣战死或受到致命的创伤。
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起他们炽烈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式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时。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情感的真正贵族与骑士形式。
像这样灌水还能灌很多,我的目的只是消除各位对同性恋的神秘感,各位现在再回想一下自己对此类题材漫画的最初感受,是否是因为它的特异性而对它产生了尊敬和仰慕呢?反正我已提不起那份大侃BL的热情,真的能以漫画为载体而把同性恋作为社会学的理想课题来研究吗?不能,漫画只能把同性恋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点缀而已。漫画毕竟不是适合所有题材的,就像不适合用歌剧唱出"我要上厕所"这种歌词一样。回头看看EVA,它真的如各位所说的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吗?或者它仅仅是消极而世俗化地应用了"时髦"的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尽管这里有一定的合理性?下面我将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考察这个问题,结论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心理抗击打能力差的EVA迷请准备好10瓶速效救心丸再继续。
首先,要有严肃的态度,第一件必须的事是酝酿感情,请各位先默哀3分钟。
下面正式开始。先从音乐说起吧,这个问题我也讨论过,也许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妥,最后蜕变成了类似乐评的争论,一首乐曲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不能求同,我要说的是乐曲在EVA里运用的效果。很多次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论:EVA中有很多对古典乐的出色运用,再有,就是打出巴赫这张牌,似乎这是使EVA显得更有深度的砝码一般,过多的强调反而使人更倾向于强调的反面,巴赫的音乐和EVA有多少联系?作为一个要养活9个孩子,冬天却连取暖用的柴火都买不起的穷作曲家,音乐是让他从严酷的现实中松口气的唯一途径。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歌颂神性的壮丽,展示天界的至福,这些使他的灵魂的到升腾,使他的精神得到支撑;而在EVA中,天使变成了对人类执行大清洗的行刑者,那上帝又是什么?是"暗黑破坏神"中那个要全人类灭亡的绝对意志(如今的“暗”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恐怕巴赫从未怀着这种想法写过一部作品。就好比看着真治拉大提琴,耳朵里听到的却是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版本,尽管两者看似有联系,但在脑子里两者始终走不到一起,一个14岁的少年的演绎始终无法和大师相比。类似的,在我印象中,巴赫的音乐和EVA的主题始终是各行其道,从未真正融合过,对古典乐的运用恐怕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已。各位还将看到,这种手法在EVA里的运用是很多的。
前两天看到了一篇以"上帝的福音是毁灭"为标题的文章,作为一个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普通人,我更是感到了肩上的重担,这种福音请不要听,这种上帝请不要认。其中提到了卡夫卡,这倒提醒了我,卡夫卡的确和真治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由于父母的疏离、父亲的粗暴和母爱的缺席,卡夫卡自幼陷于一种可怕的心理状态之中,那就是所谓"存在性不安"。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分析家就能大致预见他一生将痛苦不堪。如果以常态心理学为参照,可以认为卡夫卡已经进入了所谓"反常心理学"的范围。可以理解,有相同背景的真治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何况他老爸比卡夫卡的粗暴十倍。写到这里妨暂停一下,很多人都认为EVA对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用反常心理学来启示正常人的生活?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先把正常人变反常。那EVA对存在主义或心理学的阐释又如何呢,看一下。
恐怕不少人会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而在这个"非理性"的世上,"生就是对人必有一死这种意识的无意识的、没有明言的逃遁。"质言之:生存就是与死亡搏斗,存在本身就是不安。而所谓"存在性不安",它原本就是人类的命数,是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恐惧和颤栗。在表述人类这一命数方面,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弗洛伊德更有感染力了。他说,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恶"既在我们身心之内,更在我们身心之外,在世界本身。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不幸,是大不幸,是比诸如精神疾病之类不幸更大的不幸。弗洛伊德以一种既是隐喻又是科学的深刻表述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说:精神分析治愈患者的不幸,其实只是让他回到生活更大的不幸之中。
书先抄到这里,各位明白了吧,真治的那种心理障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恐怕这里没有整天忧郁得要死要活的人吧,这种人一般对漫画没兴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再来抄段书:
在压倒一切的生死分量之前,在根本性的存在性不安之中,儿童将近乎本能地形成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利用父母、家庭或其他人的力量,利用身边一切事物所能提供的支撑,利用所能利用的文化观念,就像种子利用土壤和营养或江河利用"地形",构建自己的"神化工程",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代通过与父母的良好同化相对成功地构建成自己的"神化工程",他就相当于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平台",为自己此后漫长的一生找到了相对理想的"发生学"起点。以此为基础,他会不断延续和逐步扩建自己的"神化工程"。换句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死亡恐惧的日益显露和明晰,他会通过人类家族制度的不朽、文化成就中的不朽或宗教许诺的不朽来逃避压倒一切的生死分量,将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或者说转移)到浪漫爱情、子孙后代、伦理德行、丰功伟绩、文学艺术、理论体系、文化历史之中,即升华或转移到爱人、家庭、金字塔、城市、金钱、作品、宗教或舆论的首肯等等对象之中,逐渐展开自己相对健全的人生。
明白了吧,造成真治忧郁闭塞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爸--碇元度。庵野让他放弃了参与儿子幼年时期的“神化工程”而用EVA这种东西让他神化,这是不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儿童幼年时期的心理剥夺与创伤将导致终生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真治“心灵补完”的可行性值得怀疑。至于对正常人,这就更荒谬了,恐怕对要做父母的人更有借鉴意义,何况片中占大多数的普通人人说了自己需要补完吗?
再看明日香,同样有不正常的童年,其心理障碍说到底也是所谓的“存在性不安”。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强烈的竞争心理,所谓"被淘汰"、成为"不适者",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用语的本来涵义不是别的,正是死亡,在人类社会中,它们至少意味着死亡的阴影。现代人对医疗费用的高度敏感,正是对这一点的生动说明。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很少有人能不怀着不安全感生活在哪怕相对的贫困之中。相反,如果没有死亡阴影的威胁,恐怕许多人都将高高兴兴地退出竞争。所以,明日香的问题大家将来都会遇到,但大家从明日香那里学到了什么?
至于丽,情况最特殊,很难把她归入人的定义;或许,“量产型的用来软化男性生命的高科技产品”这个标签更适合她,所以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也看不出她对我的生活有何联系。
说了这么多,各位腻了吧?看EVA让我更腻。生存论心理学的这一基本思想并不意味着悲观主义。相反,在这一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厚而博大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提供了一种真诚而坚实的乐观主义基础,有助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换言之,存在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内在生命更坚强,尽管在这之前必然会有个痛苦的过程。而庵野至多只是以对心理学和存在主义的肤浅运用把各位带入了第一阶段而已,而这是很不负责的,很可能因为他的这些误导而使意志脆弱的年轻人走不出自我关注的阴影。
再写就成毛主席说的裹脚布了,icefire小姐,不知你看到这里没有,不用为没能正面与我交锋而遗憾,本来这该是我的荣幸,但我相信这种交锋是不会有结果的,各种观点在各不相同的环境中产生,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作价值判断,也许正是因为我从反EVA的结论出发,所有的发现也都是反EVA的,也许我写这些只是为了一点浅薄的自我满足。
不说了,一路平按!(一般说这句话的时候该放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当然配上古诺的主旋律,将就点吧)